水杨酸(又名柳酸,源于拉丁文中“杨柳”一词,因其可从柳树皮中提取而得名),即邻羟基苯甲酸(2-羟基苯甲酸),是一种带状态结晶或轻质的结晶性粉末,化学式C6H4(OH)(COOH),分子量138.121,比重1.443。水杨酸易溶于乙醇、乙醚、氯仿、苯、丙酮、松节油,不易溶于水,20 °C时溶解度为每100毫升0.2克[1]。遮光,密封保存。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、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。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,可由水杨苷代谢得到。它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,也是一种植物激素。水杨酸具有与阿司匹林(乙酰水杨酸)相近的结构与药效,也可用于治疗痤疮。水杨酸是一种酚类激素,可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,对植物的光合作用、蒸腾作用与离子的吸收与运输也有调节作用。水杨酸同时也可以诱导植物细胞的分化与叶绿体的生成。水杨酸还作为内生信号参与植物对病原体的抵御[2],通过诱导组织产生病程相关蛋白,当植物的一部分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在其他部分产生抗性。通过形成挥发性的水杨酸甲酯,这一信号还可在不同植物间传递。
药用价值:
水杨酸外用对微生物有抗菌性,其防腐力近于酚,作为防腐剂则限制使用。水杨酸的局部作用为角质溶解,作为角质软化剂使用,可因制剂浓度不同而药理作用各异。1%-3%有角化促成和止痒作用;5%-10%具有角质溶解作用,可使角质层中连接鳞细胞间粘合质溶解,从而使角质松开而脱屑,亦可产生抗真菌作用(因去除角质层后并抑制真菌生长,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,并抑制细菌生长)。25%浓度具有腐蚀作用,可脱除肥厚的胼胝。适用于皮脂溢出,脂溢性皮炎,浅部真菌病,疣,鸡眼,胼胝及局部角质增生。许多洗发水中也含有水杨酸,作为去除头皮屑的有效成分。
其他用途:
水杨酸可引起接触性皮炎。大面积使用吸收后,可出现水杨酸全身中毒症状,如头晕,神志模糊,精神错乱,呼吸急促,持续性耳鸣,剧烈或持续头痛,刺痛。
有糖尿病,四肢周围血管疾病者,或婴幼儿,使用水杨酸25%-60%乳膏或软膏,水杨酸15%-50%硬膏,水杨酸17%凝胶,水杨酸13.6%-26%溶液应慎重考虑,有可能引起念珠性炎症或溃疡,甚至致死;对皮炎或皮肤感染使用水杨酸25%-60%乳膏或软膏,水杨酸40%-50%硬膏,亦需注意。
次水杨酸铋是一种常见的胃药,用于治疗腹泻、恶心、胃灼热和胃气胀。也是一种温和的抗生素。胆碱水杨酸局部使用,可以治疗口腔溃疡。